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

您的位置:首页蓝白文化 > 蓝白文化 >

《弟子规》2月学习分享
作者:   发布日期:2025-02-28 09:33:00   查看次数:
扬人恶 即是恶
疾之甚 祸且做
“扬人恶,即是恶”的意思是说:如果我们宣扬别人的过失和缺点,就相当于自己做坏事。
首先,扬人恶的发心是恶意。儒家文化的核心理念是“仁”,就是说,对人要有仁爱利他之心。而宣扬他人不光彩的一面,是以伤害他人自尊、贬低他人形象为目的。这与“仁者爱人”的理念背道而驰。说白了,我们对他人扬一次恶,就等于自己做了一次恶,当了一回恶人。
第二,扬人恶造成的是恶果。按照因果规律,我们种下什么因,就会得到什么果。爱出者爱返,祸从口出,讲的都是因果。我们“扬人恶”,容易导致严重恶果:一方面毁坏了对方的人设,让人受到极大伤害,造成了损人不利己的恶业;另一方面引发对方怨恨,以牙还牙、恶语相向。往轻里说,人家也会揭你的疮疤,扬你的恶;往重里说,会引发对方加倍的仇恨和报复。
这么说,别人有毛病就不能放声了?不是的。我们见到朋友、同事有过失和缺点,一定要从关爱出发,帮助他改正。古人把这种做法称之为“责善”。“责善”不同于“扬恶”。“责善”的发心是“善”,而“扬恶”的发心是“恶”;“责善”一般是私下委婉规劝和提醒;而“扬恶”一般是背后宣扬和传播;“责善”易于被对方接受和改正,“扬恶”必定引起对方反感而排斥。
我们既然强调蓝白如家,就要把同事当做家人来看待,坚决改掉背后“扬恶”的毛病,用当面和私下“责善”来帮助同事,维护团结,共同提高。
善相劝 德皆见
过不规 道两亏
作为同事、朋友,最好的相处方式是彼此信任,相互欣赏和赞美对方的优点,同时也指出和批评对方的缺点。而现实中,我们往往赞美别人多,提出批评帮助少。主要原因是担心对方听不得反面意见,自讨没趣。关于这一点,我们要注意三个问题:
第一,责善和劝善最好选择在私下。古人说“扬善于公堂,规过于私室”。就是说,我们赞美别人,可以在大庭广众之下,不怕让大家都知道;但是劝人改过,却要选择私密的场合,不宜让别人知道。之所以二者有区别,是基于人性的考虑。
第二,要讲究合适的时机和方式。对同事、朋友责善,要充分考虑到对方的面子和自尊,以对方能够接受为目的。所以,责善时要看对方的悟性和心情,把握合适的时机和分寸,采取委婉的语气来沟通;究竟是直言不讳好还是点到为止好,要看具体情况。
第三,最好也把自己放进话题中。我们责善时,尽量不要以一个高明智者的角度来说教,最好举一个亲自看到或听到的事例与对方分享感受,或者直接把自己的经验教训说给对方听。这种现身说法的责善,体现的是同理心,更能打动人。
凡取与 贵分晓
与宜多 取宜少
平日里,牵涉利益取舍的事情主要分为两类:
第一类是生意场上的利益取舍。生意场上的基本法则是公平交易、互惠互利。所以必须事先达成约定,明确各方的责权利。即便与亲戚朋友合作也要“亲兄弟,明算账”。但是,尽管签订合约要公平,我们还是要坚持“与宜多,取宜少”的做人原则,不让别人吃亏。因为做生意搞合作的目的不仅仅是赚钱,更重要的是赚人脉、积善行、图久远。香港的大企业家李嘉诚,曾向自己的儿子李泽楷传授经营之道:“和别人合作,假如他拿七分合理,八分也可以,那李家拿六分就可以了。”从这一点,可以看出李嘉诚的生意为什么能做大。假如他太精明,算账时“抠到骨头”,谁愿意与他合作?!
第二类是生活和工作中的利益取舍。我们与兄弟、亲朋、邻居、同事乃至外人交往,经常遇到利益取舍问题。此时也要尽量贯彻“与宜多,取宜少”的原则。譬如,兄弟姐妹分家产、论享受,很难做到完全公平,一定要有礼让精神,自己宁愿拿得少一些;邻里之间为接壤纠结,要学习安徽桐城六尺巷的做法,多给对方一些让渡;同事之间遇到利益分割,不要斤斤计较,哪怕自己吃一点“亏”;朋友之间闲暇聚餐,不能老是让别人买单,必要时自己也做一回东……总之,与人交往的原则应建立在利他的基础上,也就是多奉献、少获取。吃亏是福,这样的因果也许暂时不明显,而从长远来看,一定如此。
【上一篇】: “日行一善”集锦    【下一篇】: 《弟子规》学习分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