蓝白,我的青春加油站
作者: 发布日期:2018-06-20 19:13:39 查看次数:次
2002年秋天,20岁的我只身来到港城打工。
高中学历,在人才市场根本找不到工作,只得在南大街的劳务市场找了一份皮衣厂的活儿。紧张、疲惫,有时候加班到半夜十二点。尽管辛苦,可每月的工资只有三百多元,日子非常紧巴。
工厂伙食很差。时间一长一闻到食堂的气味,都饱了。
这天我感冒了,头昏昏沉沉,实在挣扎不起来了,就请假在宿舍休息。
中午,辅料班的小刘敲门给我送来一份饭,炒馒头片。碧绿的菜心、金黄的馒头片、鲜嫩的肉丝,香味四溢,毫无胃口的我立刻食欲大增。立刻风卷残云都打扫光,病好了一半。原来他也吃不惯食堂的饭菜,平时经常自己做,炒馒头片最拿手。用蓝白馒头,先切薄片,裹上蛋液先炸至金黄,切成细条,用锅中余油把菜心煸炒半熟,再放入切好的馒头条,加点水,翻锅即成,非常方便。
这是我来到烟台两个月里吃过最香的一顿饭。
小刘说,只有蓝白的馒头无论冷切还是热切都很少掉渣最适合炒,因为揉面很有力度。后来我试过食堂的馒头,一刀切下压成了“死面片”,其他的冷馒头切起来易碎,掉渣太多,都是揉面下的气力太少的原因。从此以后,我跟小刘成了“伙伴”,经常一起搭伙做饭吃。
都是情窦初开的年纪,我亦知道小刘对我“有意思”。随着互相了解的增多,我觉得小刘这家伙就跟“拒绝增白剂”的蓝白馒头一样,实在,不做表面文章,看上去平淡无奇,品尝后才会喜欢上的……
渐渐地,我们的友谊升华成了爱情。
我们的“创业导师”
2006年春节后,我们辞职了,用积蓄买了一辆面包车,从即墨批发衣服到城乡结合部大集市上零售。头一年顺风顺水,赚了些钱,“下馆子”成了我们每天的必选项,吃蓝白的东西就相对少了。
为了找到更好的供货商,后来我们又到了更远的淄博拿货。经常前半夜十一点出发,第二天早晨四点多到,一夜不合眼。吃饭更是没有点儿,更别说下馆子了。出发前的晚饭就在蓝白快餐店解决,吃完了还要带上南瓜粥和热狗、葱油饼做第二天在路上的早餐。
谁知道2007年春节,我们的生意突然遭受了一次挫折……为了节约开支,我们不再去蓝白餐厅吃饭,在店里重新自己开灶。一顿饭从四十多块降到五六块,那熟悉的炒馒头又回来了。
经过失败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,过日子要细水长流,做生意要坚守诚信。就像1998年的蓝白,谁能想到一个做馒头起家的小生意能做到全国“中国快餐30强”呢?
虽然一个馒头利润微薄,但是凭借日久天长的坚守品质,蓝白赢得了客户,也赢得了更多的细分市场。从小馒头到连锁专卖亭、自选餐厅、家厨房店、大酒店,员工2000多人,年销售过4亿元……
衣食住行各行业虽然不同,但做生意的本质一样,那就是:信誉是用不完的资本,诚实是过得硬的品牌。懂得了这个道理,我坚信我们的生意将来也不会差!
以后再到蓝白吃饭,除了大快朵颐,我更多的是在思考蓝白、学习蓝白……
生意好帮手
2010年之后,我们熬过了创业的瓶颈期,生意越来越好,在莱山、芝罘区开了几家小店。生意伙伴和朋友也越来越多,进、供货渠道延伸到了广州、沈阳等外地。
每年春天,南方的朋友来烟台游玩,来时接风、走时送行我都选在蓝白酒楼尽地主之谊。推杯换盏间,很多大大小小的生意就这么谈成了。
一个长春来的不爱吃早饭的妈妈带着孩子来玩,我带她到蓝白餐厅吃早饭。她一进门就瞥见了报刊架上的《弟子规》和墙面上的“二十四孝图”,大为赞叹:“去过很多城市,这么有文化品位的快餐店头次见!”。
在烟台的七天里,她每天都早早带着孩子来吃早饭,一边吃饭一边“学习”,临走时居然“顺走”了6本标注拼音的《弟子规》,要“回去送人”。
胶东大饽饽一直是我春节期间赠送亲友的“硬通货”,但都是员工的三姑六姨们在农村老家自己做的,好吃但是卖相不乖,不好送给客户。
2018年春节,期待已久的蓝白大饽饽礼盒闪亮登场,我当天就用顺丰寄给客户和朋友43份。大家收到后在微信圈里纷纷显摆,一时非常热闹,许久不联络的情感立刻被激活了。
礼尚往来是中国人的礼节,朋友之间,送太贵重了不合适。蓝白礼盒极有烟台特色,礼轻情意重,是我生意的好帮手。
与蓝白结缘十六载,他见证了我的成长与奋斗,不仅带给了我美味和很多难忘的故事,更让我懂得很多道理:做人要像拒绝增白剂的蓝白馒头一样,表里如一;做事不能一口吃个胖子,要像蓝白人卖馒头一样,脚踏实地,不忘初心,终成大业。
二十岁的蓝白,英姿勃发的少年,愿你永远心怀仁爱,基业长青!